撰文者:親親文化經理–蔡儒勳
/ 2021-06-21
越來越都市化的環境,越來越功利的社會,讓小朋友跟大自然接觸的機會相對越來越少。對小小孩來說只要走出戶外,不管是會飛的麻雀、蝴蝶、蜜蜂……會跳的蟋蟀、蝗蟲、青蛙…會水裡游的小魚、小蝦、小蝌蚪……都能吸引他們的目光,觸發他們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人類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回歸自然再也自然不過。但是很多父母親假日不是睡覺補眠就是耽溺在3C產品中,錯過了帶孩子親近大自然的啟蒙時間,實在非常可惜。幼小的孩子只要能走到自然的環境就會很開心,因為有那麼多奧妙的事等他們去探索,在探索過程中除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外,更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那麼家長又該如何帶著你們家的寶貝一起走向大自然呢?
一、先從自家環境開始,在自家的院子或陽台栽植一些昆蟲喜歡吃的植物或是鳥類愛吃的水果,例如金桔樹可以吸引無尾鳳蝶媽媽來產卵,樺斑蝶媽媽會讓她的寶寶享用美味的馬利筋,孩子們就可以近距離的觀察蝴蝶從卵、幼蟲、蛹、成蟲的整個成長過程,比在書本或影片看到的還精彩。我在陽台種無花果和石蓮花,每天早上六點就有好幾隻白頭翁和珠頸斑鳩來享用,天然的鬧鐘順便叫我起床上班。
二、住家附近的公園、田野、大學校園也是最容易親近生態的地方,當你牽著孩子的小手漫步在林間,不管是樹上跳上跳下的松鼠,樹下跟蚯蚓拔河的黑冠麻鷺,隨手一碰葉片就閉合的含羞草,隨風落下的樹葉,或是樹林間傳來各種悅耳的鳥叫聲等等,您可以跟孩子靜靜的觀察和聆聽,此時孩子一顆探索的心也正要開始萌芽。
三、山林步道可進一步擴大自然生態的視野,只要懷著像偵探一樣的心,安靜且專注的等待有什麼生物會出現在步道。如果季節對了,光蠟樹上眾多的獨角仙、鍬型蟲和蝴蝶、虎頭蜂搶食鮮美的樹汁。天空盤旋的大冠鷲發出的聲音也會讓孩子不禁抬頭尋找是何方神聖。當夜暮低垂,入夜的步道是越夜越精采,神祕的貓頭鷹在林間傳來嗚~嗚~嗚~的聲音,螢火蟲也提著小燈籠飛到西、飛到東讓夜晚更顯璀璨美麗。
四、四面環海的臺灣有著地理環境和生態都不同的海岸線,親近海洋也是樂趣無窮的親子活動。像在溼地的紅樹林下,雄招潮蟹對著雌招潮蟹揮舞著的大螯是在左邊還是右邊?能短時間離開水面的彈塗魚是用什麼器官呼吸呢?冬天跟夏天到海邊欣賞的鳥類是否一樣?假日就帶著孩子到海邊玩玩水、曬曬太陽,投入大海熱情的懷抱。不要讓我們的下一代只知道海鮮文化而不了解海洋文化。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教室。自然的環境能充分啟動孩子「看、聽、觸、嗅、嘗」的五感能力,孩子的觀察力也會更敏銳。例如:不同花朵或不同甲蟲的區別,體驗不同物體的形狀、色彩、質地、味道、大小……各種信息和記錄的過程中,觀察力會不知不覺提高了。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他的作品《愛彌兒》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自然教育的學習過程中,讓孩子回到自然,能幫助孩子更加瞭解生長的土地,理解食物和生命的來源,懂得如何去愛自己和關心身邊的人。同時自然教育還會激發孩子對生命積極的態度和對生活的熱愛,培養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自信心等。疫情過後,就帶孩子到戶外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