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kissnature.com.tw/

啟發閱讀力-閱讀不偏食

撰文者:親親文化培訓部講師-呂珮菁 / 2021-03-17

 

「螞蟻怎麼搬東西?」很多人聽到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不假思索就回答「用手啊!」想  想又覺得不對,接著就會說,用腳(咦~好像也不對)、用頭上那個(說不出昆蟲正確部位名稱,表演起螞蟻搬東西的模樣),七嘴八舌討論起到底螞蟻怎麼搬東西。最後,總是會有幾個人說出用嘴或用咬的,甚至有人能說出「大顎」這樣的標準答案。這個問題當然不是只是想告訴你,螞蟻用大顎搬東西。

接著問大家,聽到「螞蟻搬東西」,請問你的腦袋浮現什麼樣的畫面呢?大家開始回想,然後發現「對啊!我好像沒有看過『真正的螞蟻』搬東西耶」,我看過的都是卡通上面的螞蟻搬東西,接著一群人哈哈大笑。甚至有人說出,看到螞蟻就趕快消滅牠們的仇視論。

 

這一個簡單卻有趣的問題,引出所謂「真正的螞蟻」,指的正是真實生活中存在的螞蟻,如果觀察過生活中真實的螞蟻搬東西,這樣的印象就會存在你腦袋中,成為經驗圖像,幫助你回答這樣的問題。但為何大多數的人腦中存留的螞蟻搬東西的印象是「卡通圖片(擬人化用手搬東西的螞蟻)」,這或許跟我們從小接觸的視聽媒體素材(包含圖書)有關。小時候看卡通或者故事繪本,螞蟻甚至所有的昆蟲動物都被擬人化,擬人化沒甚麼不對。故事需要角色,卡通或繪本角色被設定為接近人類圖像的接受度比較大。

另一部分人會回答「有啊!我有看真的螞蟻搬東西,但沒有認真看過螞蟻到底用甚麼部位搬東西,螞蟻這麼小,看不到啊!」的確是,即便你看過真實的螞蟻搬東西,但螞蟻這麼小,除非你把它抓來眼前,拿著放大鏡好好仔細看一遍。這樣做,當然是要具備一點對世界的好奇心。
但,大多數人類小時候(嬰幼兒時期),對於陌生的真實性東西是有點恐懼的。有些人即便長大了,聽到「蟲」還是害怕,恐懼感油然而生,連看都不想看,更遑論接觸。即便不害怕,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真實的生物實體可能過小或過大,甚至不在我們生活周遭,不容易看到、接觸到。這時候借助媒體素材,例如影像或圖片,甚至有些微距攝影,也可認識理解這個真實世界。

 

拜科技所賜,影像技術越來越發達,以往只能仰賴科學家紀錄的科學繪圖(必須將生物特徵描繪清楚的圖畫方式),而今我們人人都能接觸到的「真實圖片或影像」,提供幼兒閱讀的素材就不只是故事繪本這唯一的選擇。

若說故事繪本提供孩子想像力,那真實圖片的書籍(Non-Fiction非文學類),不僅是提供兒童接近真實生活的閱讀媒介,更是為了引發對世界的好奇心及觀察力。真實圖片的書籍,可以提供兒童初步觀察的訊息,這也是為何我們一直跟老師與家長提倡,「閱讀不偏食」,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只能看故事書,一張真實圖片,提供親子或師生一同觀察討論的機會,進而開啟認識真實世界的第一步,好奇心就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

閱讀如何均衡攝取呢?

第一步:選材

不要只為孩子挑選繪本類型的圖書,自然生態類的圖鑑或真實圖片的書籍,或隨手可得的報章雜誌圖片等,都是很好的素材,邀請孩子一起來看看。

第二步:陪伴

陪著孩子一起觀察書籍中圖片上,向孩子提出問題,「圖片上有甚麼?你猜猜牠/它們在做甚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大人適時地提問,可以引導孩子有更多的好奇心,您也可以藉由孩子的回答了解他/她對世界的想法。藉由這些素材提供更多與孩子間討論互動的對話機會。

第三步:連結

真實生活中,若有機會遇上曾經看過、觀察過的現象或動物的行為,不要忘了邀請與陪同孩子一起觀察,養成對生活環境中動植物與大自然現象的好奇心之外,也是建立看見真實世界的經驗感受。

 

說不定下次您的孩子看見螞蟻排成一長列時,是他/她喊著「媽媽/爸爸/老師快來看」。一同蹲下來好好仔細看看牠們搬東西的模樣,溝通接觸的方式等,甚至發現書上所不曾告訴你的。我想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已經可以確認,孩子在認識了解生物的過程中,自然消弭心中對於昆蟲的厭惡感或恐懼感,培養關懷生活環境,尊重生命的情懷了。